(城步巫水河畔发现的清代石碑)
4月20日,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沉江渡社区巫水河畔,一块立于117年前的清代石碑被偶然发现。上面雕刻的文字清晰可见,掀开了邵阳数百年来放排水运历史的一角。
据当地村民介绍,此处原有石碑两块,因地处偏僻,被杂草覆盖,立于河边的石碑和背后的故事,一直鲜为人知。该石碑为方形,呈灰白色,高约1.5米,宽约0.8米,厚15厘米,立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碑额上题写着“永古千秋”,底下用楷书刻有铭文450余字,除个别文字模糊不清外,其余均可清晰辨认。石碑铭文的大致意思是:城步境内山多田少,世代专靠伐木放排,扎排停靠必须用绳索拴住岸边大树确保安全。由于有人出于私心砍去大树,让来往木商深受损失,危害放排贸易持续发展,因此集资将两岸大树买下,作为木帮公有财产,以碑为证约定不得砍伐。石碑还提到,码头附近土地作为木帮公地,如有在此范围内侵占、砍伐树木者将受到严惩;公地内的田土粮产,用作补助渡工;客商们将木材堆放在码头上,也要抽取租金,用来缴纳赋税。碑文中多次提到“木埠”,“埠”兼有码头和城镇之意。城步的“步”字,与“埠”相通。
城步自古是邵阳重要木材产地,然而彼时境内重峦叠嶂、交通闭塞、水急滩险,人们只能利用丰水季节伐木,将一段段巨木扎成排筏,顺水运出深山,再经巫水至洪江后,改为大木排经沅水、洞庭运抵汉口,最终分销到长江流域各地。相关资料记载,城步伐木放排从清代逐渐兴旺。1956年,当地政府林业部门开展大规模河道改造工程,共炸礁疏河70余公里,并首次实行木材“密集式赶羊流送”。1960年,仅一次流送就将19000多立方米木材运往洪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城步放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块城步百年石碑是目前全市首次发现的直接与放排水运有关的重要证据和文物,为相关书稿编研提供了珍贵历史细节,佐证了城步放排水运行业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